教学文件

实验室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文件 > 实验室制度 > 正文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

发布日期:2018-07-02    作者:admin     点击: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
1、防火
着火是化学实验室,特别是有机实验室里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多数着火事故是由于加热或处理低沸点有机溶剂时操作不当引起的。
常见有机液体的易燃性

名    称 沸 点 (℃) 闪 点 (℃) 自 燃 点 (℃)
石 油 醚 40-60 -45 240
乙醚 34.5 -40 180
丙酮 56 -17 538
甲醇 65 10 430
乙醇(95%) 78 12 400
二硫化碳 46 -30 100
80 -11  
甲苯 111 4.5 550
乙酸 118 43 425

 
二硫化碳,乙醚、石油醚、苯和丙酮等的闪点都比较低,即使存放在普通电冰箱内(冰室最低温—18℃,无电火花消除器),也能形成可以着火的气氛,故这类液体不得贮于普通冰箱内。另外,低闪点液体的蒸气只需接触红热物体的表面便会着火。其中,二硫化碳尤其危险,即使与暖气散热器或热灯泡接触,其蒸气也会着火,应该特别小心。
 
一、火灾的预防
有效的防范才是对待事故最积极的态度。为预防火灾,应切实遵守以下各点:
  •  严禁在开口容器或密闭体系中用明火加热有机溶剂,当用明火加热易燃有机溶剂时,必须要有蒸气冷凝装置或合适的尾气排放装置。
② 废溶剂严禁倒入污物缸,量少时可用水冲入下水道,量大时应倒入回收瓶内再集中处理。燃着的或阴燃的火柴梗不得乱丢,应放在表面皿中,实验结束后一并投入废物缸。
③ 金属钠严禁与水接触,废钠通常用乙醇销毁。
④ 不得在烘箱内存放、干燥、烘焙有机物。
⑤ 使用氧气钢瓶时,不得让氧气大量溢入室内。在含氧量约25%的大气中,物质燃烧所需的温度要比在空气中低得多,且燃烧剧烈,不易扑灭。

二、消防灭火
万一不慎失火,切莫慌惊失措,应冷静,沉着处理。只要掌握必要的消防知识,一般可以迅速灭火。
1、常用消防器材
化学实验室一般不用水灭火!这是因为水能和一些药品(如钠)发生剧烈反应,用水灭火时会引起更大的火灾甚至爆炸,并且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用水灭火时有机溶剂会浮在水上面,反而扩大火场。下面介绍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几种灭火器材。
(a) 沙箱 将干燥沙子贮于容器中备用,灭火时,将沙子撒在着火处。干沙对扑火金属起火特别安全有效。平时经常保持沙箱干燥,切勿将火柴梗、玻璃管、纸屑等杂物随手丢入其中。
(b) 灭火毯 通常用大块石棉布作为灭火毯,灭火时包盖住火焰即成。近年来已确证石棉有致癌性,故应改用玻璃纤维布。沙子和灭火毯经常用来扑灭局部小火,必须妥善安放在固定位置,不得随意挪作他用,使用后必须归还原处。
(c) 二氧化碳灭火器 是化学实验室最常使用、也是最安全的一种灭火器。其钢瓶内贮有CO2气体。使用时,一手提灭火器,一手握在喷CO2的喇叭筒的把手上,打开开关,即有CO2喷出。应注意,喇叭筒上的温度会随着喷出的CO2气压的骤降而骤降,故手不能握在喇叭筒上,否则手会严重冻伤。CO2无毒害,使用后干净无污染。特别适用于油脂和电器起火,但不能用于扑灭金属着火。
(d) 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灭火时泡沫把燃烧物质包住,与空气隔绝而灭火。因泡沫能导电,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着火。且灭火后的污染严重,使火场清理工作麻烦,故一般非大火时不用它。过去常用的四氯化碳灭火器,因其毒性大,灭火时还会产生毒性更大的光气,目前已被淘汰。

2、灭火方法 
一旦失火,首先采取措施防止火势蔓延,应立即熄灭附近所有火源(如煤气灯),切断电源,移开易燃易爆物品。并视火势大小,采取不同的扑灭方法。
(a) 对在容器中(如烧杯、烧瓶,热水漏斗等)发生的局部小火,可用石棉网、表面皿或木块等盖灭。
(b) 有机溶剂在桌面或地面上蔓延燃烧时,不得用水冲,可撒上细沙或用灭火毯扑灭。
(c) 对钠、钾等金属着火,通常用干燥的细沙覆盖。严禁用水和CCl4灭火器,否则会导致猛烈的爆炸,也不能用CO2灭火器。
(d) 若衣服着火,切勿慌张奔跑,以免风助火势。化纤织物最好立即脱除。一般小火可用湿抹布,灭火毯等包裹使火熄灭。若火势较大,可就近用水龙头浇灭。必要时可就地卧倒打滚,一方面防止火焰烧向头部,另外在地上压住着火处,使其熄火。
(e) 在反应过程中,若因冲料、渗漏、油浴着火等引起反应体系着火时,情况比较危险,处理不当会加重火势。扑救时必须谨防冷水溅在着火处的玻璃仪器上,必须谨防灭火器材击破玻璃仪器,造成严重的泄漏而扩大火势。有效的扑灭方法是用几层灭火毯包住着火部位,隔绝空气使其熄灭,必要时在灭火毯上撒些细沙。若仍不奏效,必须使用灭火器,由火场的周围逐渐向中心处扑灭。
2、防爆
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的原因大致如下:
(1) 随便混合化学药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混合物在受热、摩擦或撞击时会发生爆炸。表2中列出的混合物都发生过意外的爆炸事故。
加热时发生爆炸的混合示例
镁粉-重铬酸铵 有机化合物
镁粉-硝酸银
(遇水产生剧烈爆炸)
还原剂-硝酸铅
氯化亚锡-硝酸铋
镁粉-硫磺 浓硫酸-高锰酸钾
锌粉-硫磺 三氯甲烷-丙酮
铝粉-氧化铅 铝粉-氧化铜
 

(2) 在密闭体系中进行蒸馏、回流等加热操作。
(3) 在加压或减压实验中使用不耐压的玻璃仪器,气体钢瓶减压阀失灵。
(4) 反应过于激烈而失去控制。 
(5) 易燃易爆气体如氢气,乙炔等气体烃类、煤气和有机蒸气等大量逸入空气,引起爆燃。
(6) 一些本身容易爆炸的化合物,如硝酸盐类,硝酸酯类,三碘化氮、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乙炔及其重金属盐、重氮盐、叠氮化物、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乙醚和过氧酸)等,受热或被敲击时会爆炸。强氧化剂与一些有机化合物接触,如乙醇和浓硝酸混合时会发生猛烈的爆炸反应。
爆炸的毁坏力极大,必须严格加以防范。凡有爆炸危险的实验,在教材中必有具体的安全指导,应严格执行。此外,平时应该遵守以下各点:
  •  取出的试剂药品不得随便倒回贮备瓶中,也不能随手倾入污物缸。
  • 在做高压或减压实验时,应使用防护屏或戴防护面罩。
③ 不得让气体钢瓶在地上滚动,不得撞击钢瓶表头,更不得随意调换表头。搬运钢瓶时应使用钢瓶车。
④ 在使用和制备易燃、易爆气体时,如氢气、乙炔等,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并不得在其附近点火。
    ⑤ 煤气灯用完后或中途煤气供应中断时,应立即关闭煤气龙头。若遇煤气泄漏,必须停止实验,立即报告教师检修。
 
3、防中毒和化学灼伤
 
    1、化学药品的毒性
    化学药品的危险性除了易燃易爆外,还在于它们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对人体的毒性,特别是致癌性。使用不慎会造成中毒或化学灼伤事故。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其中绝大多数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 

    2、化学中毒和化学灼伤事故的预防
    化学中毒主要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 
    ① 由呼吸道吸入有毒物质的蒸气。
    ② 有毒药品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③ 吃进被有毒物质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品尝或误食有毒药品。 
    化学灼伤则是因为皮肤直接接触强腐蚀性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如浓酸、浓碱、氢氟酸、钠、溴等引起的局部外伤。预防措施如下:
    ① 最重要的是保护好眼睛!在化学实验室里应该一直配戴护目镜(平光玻璃或有机玻璃眼镜),防止眼睛受刺激性气体薰染,防止任何化学药品特别是强酸、强碱、玻璃屑等异物进入眼内。 
    ② 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使用毒品时除用药匙、量器外必须配戴橡皮手套,实验后马上清洗仪器用具,立即用肥皂洗手。
    ③ 尽量避免吸入任何药品和溶剂蒸气。处理具有刺激性的,恶臭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时,如H2S、NO2、Cl2、Br2、CO、SO2、SO3、HCl、HF、浓硝酸、发烟硫酸、浓盐酸等,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通风橱开启后,不要把头伸入橱内,并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
    ④ 严禁在酸性介质中使用氰化物。
    ⑤ 禁止口吸吸管移取浓酸、浓碱,有毒液体,应该用洗耳球吸取。禁止冒险品尝药品试剂,不得用鼻子直接嗅气体,而是用手向鼻孔扇入少量气体。
    ⑥ 不要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擦洗溅在皮肤上的药品,这种做法反而增加皮肤对药品的吸收速度。 
    ⑦ 实验室里禁止吸烟进食,禁止赤膊穿拖鞋。

    3、中毒和化学灼伤的急救 
    ① 眼睛灼伤或掉进异物 一旦眼内溅入任何化学药品,立即用大量水缓缓彻底冲洗。实验室内应备有专用洗眼水龙头。洗眼时要保持眼皮张开,可由他人帮助翻开眼睑,持续冲洗15分钟。忌用稀酸中和溅入眼内的碱性物质,反之亦然。对因溅入碱金属、溴、磷、浓酸、浓碱或其它刺激性物质的眼睛灼伤者,急救后必须迅速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玻璃屑进入眼睛内是比较危险的。这时要尽量保持平静,绝不可用手揉擦,也不要试图让别人取出碎屑,尽量不要转动眼球,可任其流泪,有时碎屑会随泪水流出。用纱布,轻轻包住眼睛后,将伤者急送医院处理。 
    若系木屑、尘粒等异物,可由他人翻开眼睑,用消毒棉签轻轻取出异物,或任其流泪,待异物排出后,再滴入几滴鱼肝油。
    ② 皮肤灼伤 
    (a) 酸灼伤 先用大量水冲洗,以免深度受伤,再用稀NaHCO3溶液或稀氨水浸洗,最后用水洗。
    氢氟酸能腐烂指甲、骨头,滴在皮肤上,会形成痛苦的,难以治愈的烧伤。皮肤若被灼烧后,应先用大量水冲洗20分钟以上,再用冰冷的饱和硫酸镁溶液或70%酒精浸洗30分钟以上,或用大量水冲洗后,用肥皂水或2~5%NaHCO3溶液冲洗,用5%NaHCO3溶液湿敷。局部外用可的松软膏或紫草油软膏及硫酸镁糊剂。
    (b) 碱灼伤 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硼酸或2%HAe溶液浸洗,最后用水洗。 
    在受上述灼伤后,若创面起水泡,均不宜把水泡挑破。
    ③ 中毒急救 实验中若感觉咽喉灼痛、嘴唇脱色,胃部痉挛或恶心呕吐、心悸头虽等症状时,则可能系中毒所致。视中毒原因施,以下述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
    (a) 固体或液体毒物中毒 有毒物质尚在嘴里的立即吐掉,用大量水漱口。误食碱者,先饮大量水再喝些牛奶。误食酸者,先喝水,再服Mg(OH)2乳剂,最后饮些牛奶。不要用催吐药,也不要服用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重金属盐中毒者,喝一杯含有几克MgSO4的水溶液,立即就医。不要服催吐药,以免引起危险或使病情复杂化。
    砷和汞化物中毒者,必须紧急就医。
       (b) 吸入气体或蒸气中毒者 立即转移至室外,解开衣领和钮扣,呼吸新鲜空气。对休克者应施以人工呼吸,但不要用口对口法。立即送医院急救。
    ④ 烫伤、割伤等外伤 在烧熔和加工玻璃物品时最容易被烫伤,在切割玻管或向木塞、橡皮塞中插入温度计、玻管等物品肘最容易发生割伤。玻璃质脆易碎,对任何玻璃制品都不得用力挤压或造成张力。在将玻管、温度计插入塞中时,塞上的孔径与玻管的粗细要吻合。玻管的锋利切口必须在火中烧圆,管壁上用几滴水或甘油润湿后,用布包住用力部位轻轻旋入,切不可用猛力强行连接。
外伤急救方法如下:
    (a) 割伤 先取出伤口处的玻璃碎屑等异物,用水洗净伤口,挤出一点血,涂上红汞水后用消毒纱布包扎。也可在洗净的伤口上贴上“创口贴”,可立即止血,且易愈合。
若严重割伤大量出血时,应先止血,让伤者平卧,抬高出血部位,压住附近动脉,或用绷带盖住伤口直接施压,若绷带被血浸透,不要换掉,再盖上一块施压,即送医院治疗。
    (b) 烫伤 一旦被火焰、蒸气、红热的玻璃、铁器等烫伤时,立即将伤处用大量水冲淋或浸泡,以迅速降温避免深度烧伤。若起水泡不宜挑破,用纱布包扎后送医院治疗。对轻微烫伤,可在伤处涂些鱼肝油或烫伤油膏或万花油后包扎。

    实验室医药箱
    医药箱内一般有下列急救药品和器具。
    ① 医用酒精、碘酒、红药水、紫药水、止血粉,创口贴、烫伤油膏(或万花油)、鱼肝油,1%硼酸溶液或2%醋酸溶液,1%碳酸氢钠溶液、20%硫代硫酸钠溶液等。
    ② 医用镊子、剪刀,纱布,药棉、棉签,绷带等。
医药箱专供急救用,不允许随便挪动,平时不得动用其中器具。
 
 
4、安全用电
   
    在化学实验室,经常使用电学仪表、仪器,应用交流电源进行实验。本节简单介绍使用交流电源的基本常识,以利安全用电。

1、 保险丝 
    在实验室中,经常使用单相220V、50ffz的交流电,有时也用到三相电。 任何导线或电器设备都有规定的额定电流值(即允许长期通过而不致过度发热的最大电流值),当负荷过大或发生短路时,通过电流超过了额定电流,则会发热过度,致使电器设备绝缘损坏和设备烧坏,甚至引起电着火。为了安全用电,从外电路引入电源时,必须先经过能耐一定电流的适当型号的保险丝。
    保险丝是一种自动熔断器, 串联在电路中,当通过电流过大时,则会发热过度而烧断,自动切断电路,达到保护电线、电器设备的目的。普通保险丝是指铅(75%)锡(25%)合金丝,各种直径不同的保险丝额定电流值不同。
    保险丝应接在相线引入处,在接保险丝时应把电闸拉开。更换保险丝时应换上同型号的,不能用型号比其小的代替(型号小的保险丝粗,额定电流值大),更不能用铜丝代替,否则就失去了保险丝的作用,容易造成严重事故。

2、安全用电
    人体若通过50Hz 25mA以上的交流电时会发生呼吸困难,100mA以上则会致死。因此,安全用电非常重要,在实验室用电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下的操作规程。
    ① 防止触电 
    (a) 不能用潮湿的手接触电器。 
    (b) 所有电源的裸露部分都应有绝缘装置。
    (c) 已损坏的接头、插座、插头或绝缘不良的电线应及时更换。
    (d) 必须先接好线路再插上电源,实验结束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再拆线路。
    (e) 如遇人触电,应切断电源后再行处理。
    ② 防止着火 
    (a) 保险丝型号与实验室允许的电流量必须相配。
    (b) 负荷大的电器应接较粗的电线。 
    (c) 生锈的仪器或接触不良处,应及时处理,以免产生电火花。
    (d) 如遇电线走火,切勿用水或导电的酸碱泡沫灭火器灭火。应立即切断电源,用沙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③ 防止短路 电路中各接点要牢固,电路元件二端接头不能直接接触,以免烧坏仪器或产生触电、着火等事故。 
    ④ 实验开始以前,应先由教师检查线路,经同意后,方可插上电源。
    ⑤ 若仪器有漏电现象,则可将仪器外壳接上地线,仪器即可安全使用。但应注意,若仪器内部和外壳形成短路而造成严重漏电者(可以用万用电表测量仪器外壳的对地电压),应立即检查修理。此时如接上地线使用仪器,则会产生很大的电流而烧坏保险丝或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故。
 
 
 
 
 
 
 
 
 
 
 
 
 
 
 
 
 
 
 
实验室常用有毒试剂自我防护常识
碘化汞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如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可致死。对眼睛、呼吸道粘膜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汞及其化合物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口腔炎,高浓度引起肾损害。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灭火剂:砂土、雾状水。
 
三氧化二砷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属无机剧毒品。
毒性及防护:致死量(经口入)60mg。慢性中毒能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周期性结肠炎、慢性肝炎,重者可肝硬变。对黏膜、皮肤、神经系统、肾和心脏有损害。粉尘中毒时,首先看到黏膜、眼和皮肤的改变。急性经口中毒时,采用催吐、洗胃,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措施。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口服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有时混有血液,四肢痛性痉挛,少尿,无尿昏迷,抽搐,呼吸麻痹而死亡。可在急性中毒的1-3周内发生周围神经病。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肝炎。大量吸入亦可引起急性中毒,但消化道症状轻,指(趾)甲上出现m氏纹。
慢性中毒:消化系统症状,肝肾损害,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疣状增生,以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可致肺癌、皮肤癌。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催吐。洗胃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灭火剂:干粉、水、砂土。
 
氰化钾
白色圆球形硬块,粒状或结晶性粉末,剧毒。在湿空气中潮解并放出微量的氰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呈强碱性,并很快水解。接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与酸接触分解能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氯酸盐亚硝酸钠混合能发生爆炸。
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或粉末,易潮解,有氰化氢气味(苦杏仁气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长期接触少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可引起皮疹。[4]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高毒类。
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危险特性:不燃。受高热或与酸接触会产生剧毒的氰化物气体。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遇酸或露置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分解出剧毒的氰化氢。水溶液为碱性腐蚀液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或5%硫代硫酸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
灭火剂: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硫酸汞
硫酸汞有剧毒,对环境有危害。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一般起病急,有头痛、头晕、低热、口腔炎、皮疹、呼吸道刺激症状、肺炎、肾损害。慢性汞中毒表现有:神经衰弱,震颤,口腔炎,齿龈有汞线等。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有毒。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本身不能燃烧。遇高热分解释出高毒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硫、汞。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废弃处置方法: 用安全掩埋法处置。在能利用的地方重复使用容器或在规定场所掩埋。量小时,溶解在水或适当的酸溶液中,或用适当氧化剂将其转变成水溶液。用硫化物沉淀,调节PH至7 完成沉淀。滤出固体硫化物回收或做掩埋处置。用次氯酸钠中和过量的硫化物,然后冲入下水道。
 
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又称四氯甲烷,为无色、易挥发、不易燃的液体。具氯仿的微甜气味。并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
无色澄清重质不燃液体。有特殊气味。蒸气比空气重。有湿气存在时逐渐分解成有剧毒的光气氯化氢。对实验动物有潜在致癌作用。
毒性
CCl4是典型的肝脏毒物,但接触浓度与频度可影响其作用部位及毒性。高浓度时,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随后累及肝、肾;而低浓度长期接触则主要表现肝、肾受累。乙醇可促进四氯化碳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人对四氯化碳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有报道口服3~5ml即可中毒,29.5ml即可致死。在160~200mg/m3浓度下可发生中毒。但也有在1~2g/m3浓度下接触30min方出现轻度中毒。目前认为四氯化碳无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但具有胚胎毒性。根据IARCl972及1979年资料,四氯化碳长期作用可以引起啮齿动物的肝癌,被列为"对人类有致癌可能"一类的化学物。
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的报道较为少见。长期反复接触四氯化碳,可有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恶心、腹泻和腹痛等。可有肝大、肝功能异常。严重者可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化。少数患者发生球后视神经炎,出现视野缩小,视力减退。 此外,国外还有报道可引起听力障碍、耳蜗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皮肤长期接触,可因脱脂而出现干燥、脱屑和皲裂等。
保存方法
CCl4易挥发,常常密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但夏天温度较高其挥发仍较快。经实验发现用水液封保存四氯化碳不易挥发,能长久贮存。向CCl4中加入少量水,水浮在上层形成一层与CCl4同样无色的液封。现象证明水液封CCl4保存效果十分明显。CCl4上层水封,不能与空气接触,不能溶于水中,比水密度大,所以难挥发蒸发到空气中,这是此方法成功的关键。当然其颜色与水都为无色又是其不足之处,我们取用时只需用移液管取即可。
小量泄露: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紧急处理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误食: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三氯甲烷:
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气味。味甜。高折光,不燃,质重,易挥发。纯品对光敏感,遇光照会与空气中的氧作用,逐渐分解而生成剧毒的光气(碳酰氯)和氯化氢。麻醉性。有致癌可能性。小量泄漏:用砂土或惰性材料吸收。
紧急处理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误食: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急救
吸入:使吸入蒸汽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眼睛:用水冲洗并就医诊治。
口服:误服立即嗽口,急送医院救治。
三氯甲烷环境污染的处理:
常温下的三氯甲烷为无色液体。对于发生在地面上的污染事故及处置技术主要有:
①迅速用土、沙子或其它可以取到的材料筑成坝以阻止液体的流动,特别要防止其流入附近的水体中,用土壤将其覆盖并将其吸收。也可以在其流动的下方向挖一坑,将其收集在坑内以防四处扩散,然后将液体收集到合适的容器中。
②在处理过程中不要用铁器(如铁勺、铁容器、铁铲等),应改用其它工具,因为铁有助于三氯甲烷分解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有条件的话,操作人员在处理过程中应戴上防毒面具,或其它防护设备。
③将受污染的土壤清除剥离后集中进行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可视情况选用:
a.加热土壤并加水,使三氯甲烷生成甲酸一氧化碳和盐酸;
b.将浓碱液加入到土壤中使其与三氯甲烷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将稀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加入土壤中,使其与三氯甲烷反应生成甲酸钠甲酸钾
以上操作应避免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d.对土壤进行焚烧处理,要保证完全燃烧,以防止光气产生。
⑵当三氯甲烷液体进入水体后,应设法阻断受污染水域与其它水域的通道,其方法为筑坝使其停止流动;开沟使其流向另一水体(如排污渠)等等。由于三氯甲烷属挥发性卤代烃类,对受其污染的水体最为简便易行处理方法是使用曝气(包括深进曝气)法,使其迅速从水体中逸散到大气中。另外,处理土壤的几种方法也可酌情使用。
废弃物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废料同其它燃料混合后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气中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可能的话,应考虑氯仿的回收使用)。
 
丙酮
无色液体,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辛辣甜味)。易挥发。易燃。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丙酮对人体没有特殊的毒性,但是吸入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如果大量吸入,还可能失去意识。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人身防护
1.吸入: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戴合适的呼吸器。
 2.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3.眼睛:戴化学防溅眼镜,必要时可佩带面罩。
消防
适用灭火剂:化学干粉,酒精泡沫,二氧化碳
灭火时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用水稀释过的丙酮溶液,也有可能燃烧。


 
高压气体钢瓶的存放与安全操作
 
(1)气瓶必须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热源的房间,并且要严禁明火,防曝晒。除不燃性气体外,一律不得进入实验楼内。使用中的气瓶要直立固定。
(2)气瓶的颜色及阀门转向
  为了保证安全,气瓶用颜色标志,不致使各种气瓶错装、混装。同时,为了不使配件混乱,各种气瓶据性质不同,阀门转向不同。
  通则:易燃气体气瓶为红色,左转。有毒气体(气瓶为黄色)、不燃气体右转。
  (3)气体钢瓶的存放
  ① 气瓶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不能过冷、过热或忽冷忽热,使瓶材变质。也不能暴于日光及一切热源照射下,因为暴于热力中,瓶壁强度可能减弱,瓶内气体膨胀,压力迅速增长,可能引起爆炸。
  ② 气瓶附近,不能有还原性有机物,如有油污的棉纱、棉布等,不要用塑料布、油毡之类盖,以免爆炸。
  ③ 勿放于通道,以免碰跌。
  ④ 不用的气瓶不要放在实验室,应有专库保存。
  ⑤ 不同气瓶不能混放。空瓶与装有气体的瓶应分别存放。
  ⑥ 在实验室中,不要将气瓶倒放、卧倒,以防止开阀门时喷出压缩液体。要牢固地直立,固定于墙边或实验桌边,最好用固定架固定。
  ⑦ 接收气瓶时,应用肥皂水试验阀门有无漏气,如果漏气,要退回厂家,否则会发生危险。
 
  ( 4 ) 气体钢瓶的搬运
  气瓶要避免敲击、撞击及滚动。阀门是最脆弱的部份,要加以保护,因此,搬运气瓶,要注意遵守以下的规则:
  ① 一般规定:
  搬运气瓶时,不使气瓶突出车旁或两端,并应采取充分措施防止气瓶从车上掉下。
  运输时不可散置,以免在车辆行进中,发生碰撞。不可用磁铁或铁链悬吊,可以用绳索系牢吊装,每次不可超过一个。如果用起重机装卸超过一个时,应用正式设计托架。
  ② 气瓶搬运时,应罩好气钢瓶帽,保护阀门。
  ③ 避免使用染有油脂的人手、手套、破布接触搬运气瓶。
  ④ 搬运前,应将联接气瓶的一切附件如压力调节器、橡皮管等卸去。
( 5) 气瓶使用
  ① 气瓶必须联接压力调节器,经降压后,再流出使用,不要直接联接气瓶阀门使用气体。各种气体的调节器及配管不要混乱使用,使用氧气时要尤其注意此问题,否则可能发生爆炸。最好配件和气瓶均漆上同一颜色的标志。
  ② 安装调节器、配管等,要用绝对合适的。如不合适,绝不能用力强求吻合,接合口不要放润滑油,不要焊接。安装后,试接口,不漏气方可使用。
  ③ 保持阀门清洁,防止砂砾、秽物或污水等侵入阀门套管,引起漏气。清理时,由有经验的人慢慢开阀门,排出少量气冲走污物,操作人员应稍远离气瓶阀门。
  ④ 开阀门时,应徐徐进行;关闭阀门时,以能将气体截止流出就可以,适可而止,不要过度用力。
  ⑤ 易燃气体之气瓶,经压力调节器后,应装单向阀门,防止回火。
  ⑥ 气瓶不要和电器电线接触,以免发生电弧,使瓶内气体受热发生危险。如使用乙炔气焊接或割切金属,要使气瓶远离火源及熔渣。
  ⑦ 点火前,要确保空气排尽,不发生回火才可以点火。为此,用试管收集气体试验,如为氢气,收集气体不爆炸后,才能点火。
  使用乙炔焊枪,亦应放一会儿气,保证不混空气,才点燃焊枪。
  ⑧ 易燃气体或腐蚀气体,每次实验完毕,都应将与仪器联接管拆除,不要联接过夜。
  ⑨ 气瓶内的气体不能用尽,即输入气体压力表指压不应为零,否则,可能混入空气,将来再重装的气体工作时会发生危险。
  ⑩ 气瓶附近,必须有合适的灭火器,且工作场所通风良好。
  ( 6) 特别注意及事故处理
  ① 乙炔的铜盐、银盐是爆炸物,乙炔气及气瓶切勿与铜或含铜70%以上的合金接触,一切附件不能用这些金属。
  ② 气瓶与仪器中间应有安全瓶,防止药物回吸入瓶中,发生危险。
  ③ 如发生回火或气瓶瓶身发热现象,应立即关掉气瓶阀门,将气瓶搬出室外空矿处,并将气瓶浸入冷水中,或浇以大量凉水,降低温度,将阀门徐徐打开,继续保持冷却至气体放完为止。
  ④ 乙炔、氢气、石油气是最危险的易燃气体。
  ⑤ 氧气虽然不是易燃物,但助燃性强,一定不能接触污物、有机物。
  ⑥ 使用腐蚀性气体,气瓶和附件都要勤检查,不用时,不要放在实验室中。
  ( 7) 压力调节器的用途和操作
  压力调节器是准确的仪器。它的设计使气瓶输出压力降至安全范围才流出,使流出气体压力限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任何仪器或装置被超压撞坏,同时气流压力稳定,好的调压器应有以下性能:
  ① 气瓶输入气体改变压力,调节器输出气体压力能维持常压。
  ② 压力调节器不因气体输出速度改变而改变压力,偏差很小,基本维持恒压。
  ③ 停止工作时,系统内的终压不会提高。
  ( 8) 操作方法
  ① 在与气瓶联接之前,察看调节器入口和气瓶阀门出口有无异物,如有,用布除去。但如系氧气瓶,不能用布擦,此时,小心慢慢稍开气瓶阀门,吹走出口之脏物。脏的氧气压力调节器入口用四氯化碳或三氯乙烯洗干净,用氮气吹干,再使用。
  ② 用平板钳拧紧气瓶出口和调节器入口之联接,但不要加力于螺纹。有的气瓶要在出入口间垫上密合垫,用聚四氟乙烯垫时,不要过于用力,否则垫被挤入阀门开口,阻挡气体流出。
  ③ 向反时针方向松调压螺旋至无张力,就关上调节器。
  ④ 检查输出气体之针形阀是否关上。
⑤ 开气时首先慢慢打开气瓶的阀门,至输入表读出气瓶全压力。打开时,一定要全开阀门,调节器的输出压力才能维持恒定。
  ⑥ 向顺时针方向拧动调节螺旋,将输出压力调至要求的工作压力。
  ⑦ 调动针形阀调整流速。
  ⑧ 关气时首先关气瓶阀门。
  ⑨ 打开针形阀,将压力调节器内之气体排净。此时两个压力表的读数均应为零。
  ⑩ 向反时针方向松开调节螺旋至无张力,将调节器关上。
  ⑾ 关上调节器输出的针形阀。
  (9)保存
  压力调节器不用时,要及时拆下按下法保存。
  ① 压力调节器保存于干净无腐蚀性气体的地方。
  ② 用于腐蚀性气体或易燃气体的调节器,用完后,立即用干燥氮气冲洗。洗时,将螺旋向顺时针方向打开,接上氮气,通入入口管。冲洗十分钟以上。
  ③ 然后用原胶袋将入口管封住,保持清洁。
  (10)压力调节器的检查
  调节器要经常检查,尤其是强腐蚀性气体的调节器,使用一周就要检查一次,其他的可隔一两个月检查一次。完好的压力调节器应符合下述技术条件:
  ① 无压力时两表读数都应为零。
  ② 开气瓶阀门,调松螺旋后,应读出气瓶最高压力。
  ③ 关上调节器输入针形阀,在五至十分钟内,输出压力表之压力不应上升,否则内部阀 门有漏气处。
  ④ 顺时针方向转动调节螺旋,应指出正常输出压力,如达不到,表示内部有堵塞,稍后些使输出压上升,这叫缓慢现象,呈现缓慢现象的调节器不能使用。
  ⑤ 关上气瓶阀门,在五至十分钟内,输入输出压力均不应有变化,如下降,表示有漏气的地方,可能在输入管、针形阀、安全装置隔膜等处漏气。
 
  ⑥ 在操作时,输出压力异常下降,表示表内有故障。
  出现任何不正常现象,都要修理好才能用。
  注意:任何气体的压力调节器用过后,都不能用作氧气压力调节器!原则上,每个气体的调节器都不能混用,除非使用者非常了解该两种气体特性,确定不发生反应!
 
 
 
 
 
 
 
 
 
 
 
 
 
 
 
 
 
 
 
 
 
 
 
 
 
 
 
 
 
 
 
 
化学实验室三废的处理方法
 
1前言:实验室实际上是一类典型的小型污染源。实验室“三废”通常指实验过程所产生的一些废气、废液、废渣。这些废弃物中许多是有毒有害物质, 其中有些还是剧毒物质和强致癌物质, 虽然在数量与强度方面不及工业企业单位, 但是如果不进行处理而随意排放, 将会污染空气和水源, 造成环境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 甚至会影响实验分析结果。实验室也必须加强对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以下汇集一些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2 实验室三废处理的原则
2.1一般原则
根据实验室“三废”排放的特点和现状, 遵循国家有关规定, 充分强调“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为防止实验室污物扩散、污染环境, 应根据实验室“三废”的特点, 对其进行分类收集、存放、集中处理。在实际工作中, 应科学选择实验研究技术路线、控制化学试剂使用量、采用替代物, 尽可能减少废物产生量, 减少污染。应本着适当处理、回收利用的原则, 来处理实验室“三废”。尽可能采用回收、固化以及焚烧等方法处理; 处理方法简单, 易操作, 处理效率高, 不需要很多投资。
2.2废气
对少量的有毒气体可通过通风设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 经稀释后排至室外, 通风管道应有一定高度,使排出的气体易被空气稀释。
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经过处理如吸收处理或与氧充分燃烧, 然后才能排到室外, 如氮、硫、磷等酸性氧化物气体, 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 使其被吸收后排出。
2.3废液
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 密闭存放, 禁止混合贮存; 容器要防渗漏, 防止挥发性气体逸出而污染环境; 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和贮存时间, 且贮存时间不宜太长, 贮存数量不宜太多; 存放地要有良好通风。剧毒、易燃、易爆药品的废液, 其贮存应按危险品管理规定办理。
一般废液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其性质尽可能回收; 对于某些数量较少、浓度较高确实无法回收使用的有机废液, 可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 或在燃烧炉中供给充分的氧气使其完全燃烧。对高浓度废酸、废碱液要经中和至近中性(pH = 6~9) 时方可排放。
3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含汞、铬、铅、镉、砷、酚、氰、铜的废液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对实验室内小量废液的处理可参照以下方法。
3.1含汞废弃物的处理
若不小心将金属汞撒落在实验室里(如打碎压力计、温度计或极谱分析操作不慎将汞撒落在实验台、地面上等) 必须及时清除。可用滴管、毛笔或用在硝酸汞的酸性溶液中浸过的薄铜片、粗铜丝将撒落的汞收集于烧杯中, 并用水覆盖。撒落在地面难以收集的微小汞珠应立即撒上硫磺粉, 使其化合成毒性较小的硫化汞, 或喷上用盐酸酸化过的高锰酸钾溶液(每升高锰酸钾溶液中加5ml 浓盐酸) , 过1~2h 后再清除,或喷上20 %三氯化铁的水溶液, 干后再清除干净。应当指出的是, 三氯化铁水溶液为对汞具有乳化性能并同时可将汞转化为不溶性化合物的一种非常好的去汞剂, 但金属器件(铅质除外) 不能用三氯化铁水溶液除汞, 因金属本身会受这种溶液的作用而损坏。
如果室内的汞蒸汽浓度超过0.01mg/ m3 , 可用碘净化, 即将碘加热或自然升华, 碘蒸汽与空气中的汞及吸附在墙上、地面上、天花板上和器物上的汞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碘化汞, 然后彻底清扫干净。实验中产生的含汞废气可导入高锰酸钾吸收液内, 经吸收后排出。
含汞废液可采用硫化物共沉淀法处理, 即用酸、碱先将废液调至pH 8~10 , 加入过量硫化钠, 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与过量的硫化纳生成硫化铁, 生成的硫化铁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降的硫化汞微粒吸附而共沉淀, 然后静置、沉淀分离或经离心过滤, 上清液可直接排放,沉淀用专用瓶贮存, 待一定量后可用焙烧法或电解法回收汞或制成汞盐。
3.2含铅、镉废液的处理
镉在pH 值高的溶液中能沉淀下来, 对含铅废液的处理通常采用混凝沉淀法、中和沉淀法。因此可用碱或石灰乳将废液pH 值调至9 , 使废液中的Pb2 + 、Cd2 + 生成Pb (OH) 2 和Cd (OH) 2 沉淀, 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 沉淀物可与其它无机物混合进行烧结处理, 清液可排放。
3.3含铬废液的处理
铬酸洗液经多次使用后, Cr6 + 逐渐被还原为Cr3 +同时洗液被稀释, 酸度降低, 氧化能力逐渐降低至不能使用。此废液可在110~130 ℃下不断搅拌, 加热浓缩, 除去水分, 冷却至室温, 边搅拌边缓缓加入高锰酸钾粉末, 直至溶液呈深褐色或微紫色(1L 加入约10g 左右高锰酸钾) , 加热至有二氧化锰沉淀出现, 稍冷, 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 除去二氧化锰沉淀后即可使用。
含铬废液: 采用还原剂(如铁粉、锌粉、亚硫酸钠、硫酸亚铁、二氧化硫或水合肼等) , 在酸性条件下将Cr6 + 还原为Cr3 + , 然后加入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石灰等) , 调节废液pH 值, 生成低毒的Cr (OH) 3 沉淀, 分离沉淀, 清液可排放。沉淀经脱水干燥后或综合利用, 或用焙烧法处理, 使其与煤渣和煤粉一起焙烧, 处理后的铬渣可填埋。一般认为,将废水中的铬离子形成铁氧体(使铬镶嵌在铁氧体中) , 则不会有二次污染。
3.4含砷废液的处理
在含砷废液中加入氯化钙或消石灰, 调节并控制废液pH 值为8~9 , 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 再加入FeCl3 , 因有Fe3 + 存在时可起共沉淀作用。也可将含砷废液pH 值调至10 以上, 加入硫化钠, 与砷反应生成难溶、低毒的硫化物沉淀。
有少量含砷气体产生的实验, 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使毒害气体及时排出室外。
3.5含酚废液的处理
低浓度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 使酚氯化成邻苯二酚、邻苯二醌、顺丁烯二酸而被破坏, 处理后废液汇入综合废水桶。高浓度的含酚废液可用乙酸丁酯萃取, 再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经调节pH值后, 进行重蒸馏回收, 提纯(精制) 即可使用。
3.6含氰废液的处理
处理低浓度的氰化物废液可直接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 值为10 以上, 再加入高锰酸钾粉末(约3 %) ,使氰化物氧化分解。
如氰化物浓度较高, 可用氯碱法氧化分解处理。先用氢氧化钠将废液pH 值调至10 以上, 加入次氯酸钠(或液氯、漂白粉、二氧化氯) , 经充分搅拌调pH值呈弱碱性(pH 约为815) , 氰化物被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放置24h , 经分析达标即可排放。应特别注意含氰化物的废液切勿随意乱倒或误与酸混合,否则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挥发性的氰化氢气体逸出,造成中毒事故。
3.7含苯废液的处理
含苯废液可回收利用, 也可采用焚烧法处理。对于少量的含苯废液, 可将其置于铁器内, 放到室外空旷地方点燃; 但操作者必须站在上风向, 持长棒点燃,并监视至完全燃烬为止。
3.8含铜废液的处理
酸性含铜废液, 以CuSO4 废液和CuCl2 废液为常见, 一般可采用硫化物沉淀法进行处理(pH 值调节约为6) , 也可用铁屑还原法回收铜。
碱性含铜废液, 如含铜铵腐蚀废液等, 其浓度较低和含有杂质, 可采用硫酸亚铁还原法处理, 其操作简单、效果较佳。
3.9综合废液的处理
综合废液以委托有资质、有处理能力的化工废水处理站或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为佳。少量的综合废液也可以自行处理。
对已知且互不作用的废液可根据其性质采用物理化学法进行处理, 如铁粉处理法: 将废液pH 值调节为3~4 , 再加入铁粉, 搅拌30min , 用碱调pH 值至9左右, 继续搅拌10min , 加入高分子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 清液可排放, 沉淀物以废渣处理。
废酸、废碱液可用中和法处理。
4废有机溶剂的回收与提纯
从实验室的废弃物中直接进行回收是解决实验室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 一般毒性较大、难处理, 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来看, 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回收利用。回收有机溶剂通常先在分液漏斗中洗涤, 将洗涤后的有机溶剂进行蒸馏或分馏处理加以精制、纯化, 所得有机溶剂纯度较高, 可供实验重复使用。由于有机废液的挥发性和有毒性, 整个回收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为准确掌握蒸馏温度, 测量蒸馏温度用的温度计应正确安装在蒸馏瓶内, 其水银球的上缘应和蒸馏瓶支管口的下缘处于同一水平, 蒸馏过程中使水银球完全为蒸气包围。
4.1三氯甲烷
将三氯甲烷废液依顺序用蒸馏水、浓硫酸(三氯甲烷量的1/ 10) 、蒸馏水、盐酸羟胺溶液( 015 %、AR) 洗涤。用重蒸馏水洗涤2 次, 将洗好的三氯甲烷用无水氯化钙脱水干燥, 放置几天, 过滤、蒸馏。蒸馏速度为每秒1~2 滴, 收集沸点为60~62 ℃的蒸馏液, 保存于棕色带磨口塞子的试剂瓶中待用。
如果三氯甲烷中杂质较多, 可用自来水洗涤后预蒸馏一次, 除去大部分杂质, 然后再按上法处理。对于蒸馏法仍不能除去的有机杂质可用活性炭吸附纯化。
4.2四氯化碳
含双硫腙的四氯化碳: 先用硫酸洗涤一次, 再用蒸馏水洗涤两次, 除去水层, 加入无水氯化钙干燥、过滤、蒸馏, 水浴温度控制90~95 ℃, 收集76~78 ℃的馏出液。
含铜试剂的四氯化碳: 只需用蒸馏水洗涤两次后,经无水氯化钙干燥后过滤、蒸馏。
含碘的四氯化碳: 在四氯化碳废液中滴加三氯化钛至溶液呈无色, 用纯水洗涤两次, 弃去水层, 用无水氯化钙脱水, 过滤、蒸馏。
4.3石油醚
先将废液装于蒸馏烧瓶中, 在水浴上进行恒温蒸馏, 温度控制在81 ±2 ℃, 时间控制在15~20min。馏出液通过内径25mm、高750mm 玻璃柱, 内装下层硅胶高600mm , 上面覆盖50mm 厚氧化铝(硅胶60~100 目, 氧化铝70~120 目, 于150~160 ℃活化4 小时) 以除去芳烃等杂质。重复第一个步骤再进行一次分馏, 视空白值确定是否进行第二次分离。经空白值(n = 20) 和透光率( n = 10) 测定检验, 回收分离后石油醚能满足质控要求, 与市售石油醚无显著性差异。
4.4乙醚
先用水洗涤乙醚废液1 次, 用酸或碱调节pH 至中性, 再用015 %高锰酸钾洗涤至紫色不褪, 经蒸馏水洗后用015 %~1 %硫酸亚铁铵溶液洗涤以除去过氧化物, 最后用蒸馏水洗涤2~3 次, 弃去水层, 经氯化钙干燥、过滤、蒸馏, 收集3315~3415 ℃馏出液, 保存于棕色带磨口塞子的试剂瓶中待用。由于乙醚沸点较低, 乙醚的回收应避开夏季高温为宜。
结 语
实验室废弃物虽数量较少, 但危害很大, 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各实验室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后方能排放, 要防患于未然, 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
新建、改建、扩建或使用性质调整、改变的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 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制度, 未经批准不得建设或使用。对使用性质调整、改变或废弃的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 应在彻底消除污染隐患后, 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登记备案,禁止将废弃物以及已受污染的场地、建筑物、设备、器皿等转移给不具备污染治理条件的企业、单位或个人使用, 禁止随意丢弃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废液等。应尽快建立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体系, 防止此类污染事故的发生和对群众健康造成损害。
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必须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上一条:化学系实验室安全制度
下一条:化学系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

返回顶部